控制台 反馈

卮子

发布/小网 数据源/转载 来源/本草纲目
木部之卮子
释名

也称木丹、越桃、鲜支、栀子。

集解

[颂说] 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薄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很芬香。夏秋结实如诃子,生青熟黄,中仁深红。

[时珍说] 卮子叶兔耳,厚而深绿,春荣秋瘁。入夏开花,大如酒杯,白瓣黄蕊。随即结实。薄皮,细子,有须,霜后收。蜀中有红卮子,花烂红色,实染物呈赭红色。

修治

[斅说] 大小如雀脑,并须长有九路赤色的是上品。用时先去皮、须,取仁,用甘草水浸一晚,漉出后焙干,捣筛为末用。

[震亨说] 治上焦、中焦连壳用,下焦去壳,洗去黄浆,炒来用。治血病,炒黑用。

气味

味苦,性寒,无毒。

[元素说] 气薄味厚,轻清上行,气浮而味降,为阳中之阴。

主治

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渣鼻,白癞、赤癞、皮肤化脓。疗目赤热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去热毒风(头面肿热,心神烦躁,眼目昏暗,时复语涩,痰黏口干,皮肤壮热,肢节疼痛),除时疾热,解五种黄病,利五淋,通小便,解消渴,明目,主中恶(感受秽毒或不正之气,突然厥逆,不省人事),杀毒。治不能说话,紫癜风。心烦不眠,脐下血滞而小便不利。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治吐血鼻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淤血,及伤寒劳复(指伤寒病后,身体未复原而性交,引起旧病复发),热厥头痛(因热盛气逆所致的头痛,证见头痛积年不愈,烦热),疝气,汤火伤。

发明

[震亨说] 栀子泻三焦之火,及痞块中火邪,最清胃脘之血。其性屈曲下行,能降火从小便中泻去。

[杲说] 栀子色赤味苦,入心而治烦;香豉色黑味咸,入肾而治躁。

[颂说] 张仲景及古今名医治发黄,都是用栀子、茵陈、甘草、香豉四物做汤饮。又治大病后劳复(疾病新愈,余邪未尽,因过度劳累而复发),皆用栀子、鼠矢等汤,小便利则会痊愈。方法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记载了。

附方

1. 鼻出血。用山栀子烧灰吹入鼻中。屡试皆效。

2. 小便不通。用栀子仁十四个、独头蒜一个、盐少许,捣烂贴脐上及阴囊,过一会即通。

3. 血淋涩痛。用生栀子末、滑石等分,葱汤送服。

4. 下泄鲜血。用栀子仁烧灰,水送服一钱匕。

5. 热毒血痢。用栀子十四枚,去皮,捣研成粉末,加蜜做成梧子大的丸子。每次服三丸,一天服三次,疗效显著。亦可用水煎服。

6. 临产下痢。用栀子烧过。研成粉末,空腹热酒送服。

7. 热水肿(水肿之偏热者)。用栀子炒过,研成粉末,米汤送服三钱。若上焦热,则连壳用。

8. 霍乱转筋(上吐下泻,失水过多,以致两小腹腓肠肌痉击,不能伸直),心腹胀满,吐泻不得。用栀子十几枚,烧过,研成粉末,熟酒送服。

9. 胃脘火痛。用大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加水一碗,煎至七成,加入生姜汁饮下,痛立止。如此病复发,还要加服玄明粉一钱,才能止痛。

10. 热病食复(指热病之后因饮食不慎而使旧病复发)。用栀子三十枚,加水三升,煎取一升服下。须出微汗为好。

11. 小儿狂躁(蓄热在下,身热狂躁,昏迷不食)。用栀子仁七枚、豆豉五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服下,或吐或不吐,均有效。

12. 赤眼肠秘。用山栀子七个,钻孔煨熟,加水一升,煎至半升,去渣,放入大黄三钱,温服。

13. 风痰(动于肝,多眩晕头风,眼目瞤动昏涩,耳轮瘙痒,胁肋胀痛,左瘫右痪,麻木蜷跛奇证)头痛。用栀子末和蜜浓敷舌上,得吐即止痛。

14. 火焰丹毒。用栀子捣烂和水涂搽。

15. 眉中练癣。将栀子烧过,研成粉末,调油敷涂。

16. 伤折肿痛。用栀子、白面同捣烂,敷涂痛处,甚效。

17. 汤烫火烧。用栀子末和鸡蛋清调浓敷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