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台 反馈

葫芦巴

发布/小网 数据源/转载 来源/本草纲目
草部之葫芦巴
释名

苦豆。

集解

[禹锡说] 葫芦巴出于广州和黔州。春生苗,夏结子,子像细荚,秋天时采收。现在的人用的多是岭南的。也有人说它就是番萝卜子,不知道是真是假。

[颂说] 现在出产于广州。是医家治元脏虚冷的要药,但唐以前的方子中没有看见过。《本草》中也没有记载,应该是近代才有的。

气味

味苦,性大温,无毒。

主治

元脏虚冷气。得附子、硫黄,治肾虚冷,腹胁胀满,面色青黑。得蘹香子、桃仁,治膀胱气甚效。治冷气疝瘕,寒湿脚气,益右肾,暖丹田。

发明

[时珍说] 葫芦巴,是右肾命门药。适合元阳不足,冷气潜伏,不能归元的人。

附方

1. 气攻头痛。炒葫芦巴、用酒浸焙的三棱各半两,炮干姜二钱半,研成粉末,每次用姜汤或温酒送服二钱。

2. 寒湿脚气,腿膝疼痛,行步无力。酒浸一宿、焙过的葫芦巴,炒香的破故纸各四两。研成粉末。将木瓜切顶去瓤,将药放在里面,放满后,用顶合住,蒸烂,捣糊成如梧子大的丸子。每次空腹用温酒送服七十丸。

3. 小肠气痛。葫芦巴炒研成粉末,每次用茴香酒送服二钱。

4. 肾脏虚冷,腹胁胀满。炒过的葫芦巴二两,熟附子、硫黄各七钱五分。研为末,酒煮曲糊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每次用盐汤送服三四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