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台 反馈

黄芩

发布/小网 数据源/转载 来源/本草纲目
草部之黄芩
释名

也称腐肠、空肠、内虚、妒妇、经芩、黄文、印头、苦督邮。内实的名子芩、条芩、獤尾芩、鼠尾芩。

[时珍说] 芩,《说文》作菳,是颜色黄的意思。也有人说芩即是黔,黔是黄黑之色的意思。宿芩是旧根,多中空,外黄内黑,即今所谓片芩,故又有腐肠、妒妇等名。妒妇心黯,故以比之。子芩是新根,多内实,即今所谓条芩。

u=1504430567,1564134983&fm=27&gp=0.jpg

集解

[别录说] 黄芩生秭归川谷及冤句。三月三日采根阴干。

[颂说] 今川蜀、河东、陕西近郡都有。苗长尺余,茎干各筷子一样粗。叶丛生,像紫草,也有独茎的,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紫花,根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二月、八月采根暴干。吴普《本草》记载,二月生赤黄叶,两两四四相值。茎中空,或方圆,高三四尺。四月花紫红赤。五月实黑根黄。二月至九月采。与今天所说的有一些小小的区别。

【气味】

味苦,性平,无毒。

【主治】

诸热、黄疸,肠泄痢,去水肿、恶疮、疽蚀、火疡。疗痰热(由痰执互结,阻于气道,肺道失利,肺胃气逆,痰火伤及血络所致。症见痉咳剧烈,咳声高亢,痰稠黏难出,咳必作呕)、胃中热,小腹绞痛,消食,利小肠。女子闭经、月经淋沥不断、便血,小儿腹痛。治热毒骨蒸(肺结核),寒热往来(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不恶寒,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定时或不定时发作),肠胃不利,破痈气,治五淋(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下气,治流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乳房红肿疼痛,乳汁排出不畅,以致结脓成痈的急性化脓性病证)、背生毒疮。凉心,治肺中湿热,泻肺火上逆,疗上热,目中肿赤,淤血壅盛,上部积血,补膀胱寒水,安胎,养阴退阳。治风热头痛(外感风热引起的头痛)、湿热头痛(头痛因湿热蒙蔽清窍所致),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下或咽喉,如豚之奔走)、热痛,火咳(咳嗽的一种。因火邪伤肺所致。症见久咳少疾,或痰中带血,烦渴面赤,胸胁病,便秘等)、慢性肺部疾病、喉腥,诸失血。

发明

[元素说] 黄芩之用有九:泻肺热;上焦皮肤风热风湿;去诸热;利胸中气;消痰膈;除脾经诸湿;夏月须用;妇人产后养阴退阳;安胎。以酒炒则上行,主上部积血,非此不能除。下痢脓血,腹痛后重,身热久不能止者,须与芍药、甘草同用。凡诸疮痛不可忍者,适宜芩、连苦寒之药,须用其身、梢及引经药。

附方

1. 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女带下、手足寒热,宜服“三黄丸”。随季节不同,黄芩、大黄、黄连三药的用量也不同。春季用量是:四两/三两/四两;夏季是:六两/一两/七两;秋季是:六两/三两/三两;冬季是:三两/五两/二两。配好后捣碎和蜜做成如乌豆大的丸子。每次服五丸渐增至七丸。一天服三次。一月后病愈。久服使人健壮。

2. 胸部积热。将黄芩、黄连、黄檗等分,研成粉末。加蒸饼做成如梧子大的丸子。每次用开水送服二三十丸。

3. 肤热如火烧,骨蒸(肺结核)痰嗽等。将黄芩一两,加入二杯水,煎成一杯,一次服下。

4. 肝热生翳。黄芩一两、淡豉三两,共研成粉末。每服三钱,以熟猪肝裹着吃,温汤送服。一天服二次。忌食酒、面。

5. 吐血、鼻血、便血。将黄芩一两研末,每次取三钱,加入一碗水,煎至六分,和渣一起温服。

6. 血淋热痛。用黄芩一两,水煎,热服。

7. 妇女绝经期的年龄已过,仍有月经或月经过多。将黄芩心二两,米醋中浸七天,取出后炙干再浸,如此七次,研细,加醋加糊做成如梧子大的丸子。每次空腹用温酒送服七十丸。一天二次。

8. 安胎清热。黄芩、白术等分,研成粉末,调米汤做成如梧子大的丸子。每次用开水送服五十丸。药中加神曲亦可。

9. 产后因失血所致口渴,饮水不止。将黄芩、麦门冬等分,研成粉末,水煎,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