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台 反馈

芍药

发布/小网 数据源/转载 来源/本草纲目
草部之芍药
释名

也称将离、犁食、白术、余容。白的称金芍药,赤的称木芍药。

集解

[别录说] 芍药在二月、八月采根,暴干后用。

[弘景说] 今出白山、蒋山、茅山的最好,白色,长尺许。其他地方也有,但多为红色。

[颂说] 春时生红芽作丛,茎上三枝五叶,很像牡丹,但狭长一些,高一二尺。夏初开花,有红白紫数种,结子似牡丹子而小。秋时采根。

[时珍说] 古人说洛阳牡丹、扬州芍药甲天下。今药中所用,也多取扬州的。十月生芽,入春始长,三月开花。其品种有三十余种,有千叶、单叶、楼子之分。入药最宜单叶之根,气味全厚。根之赤、白,随花之色。

【修治】

[斅说] 凡采得后,用竹刀刮去皮以及头土,锉细,以蜜水拌蒸,从巳时蒸至未时,晒干用。

[时珍说] 今人多生用,唯避中寒者会用酒炒过,入女人血药要用醋炒。

【气味】

味苦,性平,无毒。

【主治】

邪气腹痛,除血痹(邪入血分而成的痹症),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去水肿,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流行性寒热,中恶、腹痛、腰痛。治脏腑壅气,强五脏,补肾气,治时疾骨热。妇人闭经不通,能蚀脓。女人一切病,胎前产后诸疾,治风补劳,退热、除烦、益气,惊狂头痛,目赤明目,大肠久积风冷所致泻血、痔瘘,背生疮疥。把旺盛的肝气疏泄出去,安脾肺,收胃气,止泻利,固腠理,和血脉,收阴气,敛逆气。理中气,治脾虚中满,心下痞,胁下痛,经常打嗝,肺急胀逆、喘咳,阳气过盛以致鼻流清涕或鼻腔出血、目涩,肝血不足,阳维病(阳维脉所发生的病候)苦寒热,带脉病(带脉不和出现的病证)苦腹痛满,腰软痛如坐水中。止下痢、腹痛、后重。

发明

[时珍说] 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后重散邪,能行血中之滞。

附方

1. 腹中虚痛(按住而痛止)。白芍药三钱、炙甘草一钱,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夏月加黄芩五分,恶寒加肉桂一钱,冬月大寒再加桂一钱。

2. 骨痛。用芍药二分、虎骨一两,炙后研细,装入布袋放在酒三升中泡五天。每次饮酒三合,一天三次。

3. 脚气肿痛。用芍药六两、甘草一两,共研成粉末,白开水送服。

4. 消渴(日饮数斗,小便赤涩)。将白芍药、甘草等分,研成粉末。每用水煎服一钱匕。一日三次。有特效。

5. 鼻血不止。将芍药研细,每次用水送服二钱匕。

6. 鼻血、咯血。白芍药一两、犀角末二钱半,共研细,用新水冲服一钱匕。血止为限。

7. 妇女非经期大量出血、便血(小腹痛)。炒黄的芍药一两、微炒的柏叶六两。每次取二两,加水一升,煮成六合,服下。

8. 月经不停。白芍药、香附子、熟艾叶各一钱半,加水煎服。

9. 赤白带长期不愈。将白芍药三两、干姜半两,锉后熬至变黄,捣成末。每次空腹用水送服二匙。一天二次。

10. 刀伤。将白芍药一两熬黄,研细。每次用酒或米汤送服二钱。同时可用药末敷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