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

半夏

发布/crystal 数据源/转载 来源/本草纲目
草部之半夏
释名

也称守田、水玉、地文、和姑。

[时珍说] 《礼记•月令》中说,五月半夏生。正值夏之半,因此得名。守田会意,水玉因形。

集解

[别录说] 半夏生于槐里川谷。五月、八月采根,晒干后用。

[恭说] 到处都有。生于平泽中的人,名羊眼半夏,圆白为上。

[颂说] 二月生苗一茎,茎端三叶,浅绿色,颇似竹叶,生于江南的像芍药叶。根下相重,上大下小,皮黄肉白。五月、八月采根,以灰裹二日,用汤洗后晒干来用。《蜀图经》记载,五月采则虚小,八月采则实大。平泽生的很小,叫做羊眼半夏。

修治

[时珍说] 洗去皮垢,以汤泡浸七日,逐日换汤,晾干切片,姜汁拌焙入药。或研成粉末,以姜汁汤澄三日,漉去涎水,晒干用,谓之半夏粉。或研末以姜汁和做饼,晒干用,谓之半夏饼。

【气味】

味辛,性平,有毒。

【主治】

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头眩,咽喉肿痛,肠鸣,下气止汗。消心腹胸膈痰热(由痰热互结,阻于气道,肺道失利,肺胃气逆,痰火伤及血络所致。症见痉咳剧烈,咳声高亢,痰稠黏难出,咳必作呕)、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疗痿黄(身黄而色偏于晦暗,而目无黄疸之色),悦泽面目,堕胎。消痰,下肺气,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生的:摩痈肿,除瘤瘿气。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较重型疟疾。发作时寒热交作,热多寒少,头痛眩晕,痰多呕逆,脉弦滑。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治寒痰,及环境寒冷与饮用冷食伤肺而导致的咳嗽,消胸中膈,膈上痰,除胸寒和胃气,燥脾湿,治痰厥(因痰盛气闭而引起四肢厥冷,甚至昏厥的病证)、头痛,消肿散结。治眉棱骨痛。补肝风虚。除腹胀。目不得瞑,尿液浑浊不清,色白如泔浆、梦遗、白带过多。

发明

[时珍说] 脾无留湿不生痰,因此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半夏能治痰饮及腹胀,因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涎滑能润,味辛温能散也能润,因此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洁古张氏说,用半夏、南星治痰,咳嗽自愈。

附方

1. 老人风痰。将半夏泡七次,焙过、取半两,加半两硝石,一起研成粉末,加入白面捣匀,调水做成如绿豆大的丸子。每次用姜汤送服五十丸。

2. 风痰头晕(头晕目眩,面色黄,脉玄)。生半夏、生天南星、煅过的寒水石各一两,天麻半两,雄黄二钱,小麦面三两,一起研成粉末,加水和成饼,水煮浮起,取出捣烂做成如梧子大的丸子。每次用姜汤送服五十丸。非常有效。也可以治风痰咳嗽、二便不通、风痰头痛等病。

3. 热痰咳嗽(烦热面赤,口燥心痛,脉洪数)。将半夏、天南星各一两,黄芩一两半,共研成粉末,加姜汁浸蒸饼做成如梧子大的丸子。每次饭后用姜汤送服五十至七十丸。

4. 湿痰咳嗽(面黄体重,睡觉时易惊,食不消,脉缓)。半夏、天南星各一两,白术一两半,共研成粉末,加薄糊做成如梧子大的丸子。每次用姜汤送服五十至七十丸。

5. 气痰咳嗽(面白气促,洒淅恶寒,忧愁不乐,脉涩)。半夏、天南星各一两,官桂半两,共研成粉末 ,加糊做成如梧子大的丸子,每次用姜汤送服五十丸。

6. 呕吐反胃。半夏三升、人参三两、白蜜一升、水一半二升,细捣过,煮成三升半,温服一升。一天服两次。

7. 黄疸喘满,小便自利,不可除热。半夏、生姜各半斤,加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两次服下。

8. 老人便结。将泡炒过的半夏、生硫黄等分,研成粉末,加自然姜汁煮糊做成如梧子大的丸子。每次空腹用温酒送服五十丸。

9. 失血喘急(吐血便血,崩中带下,喘急痰呕,中满宿淤)。将半夏捶扁,包在用姜汁调匀的面中,放在火上煨黄,研成粉末,加米糊成如梧子大的丸子。每次用白开水送服三十丸。

10. 喉痹肿塞。将生半夏末吸入鼻内,涎出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