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

吴茱萸

发布/小网 数据源/转载 来源/本草纲目
果部之吴茱萸
释名

[藏器说] 茱萸南北都有,入药以吴地者为佳,所以有吴之名。

集解

[别录说] 生长于上谷和冤句一带,九月九日采摘。

[颂说] 现在许多地方都有,长江和淮河流域,四川、武汉一带尤其多。树高有一丈多,树皮呈青绿色。树叶像椿树叶,但要大、厚些,颜色显紫。三月开红紫色的小花,七月、八月结出像花椒子一样的果实,嫩时显淡黄色,熟透后变成深紫色。《风土记》中写到:九月九日,人们习惯折茱萸戴在头上,用来辟邪气。从前汝南桓景随费长房学道。长房告诉他说:九月九日你家有大祸临头,你必须马上赶回去,每人做一个深红色的袋子,里面放上茱萸系在臂上,然后到高高的地方饮菊花酒,这样灾难就可消除。汝南桓景按他所说的做了,九月九日带领全家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傍晚回到家,看到鸡、狗、牛、羊都突然死了。长房听说了这件事后说:这些牲畜代替了你们受难。从此以后人们就习惯到了九月九日这一天,佩戴茱萸香囊,登上高处饮酒。

[时珍说] 茱萸的树枝长得粗,但很柔软,叶长并有皱,它的果实长在树梢,很多果子结成一簇,与花椒不同,果实中没有核。《淮南万毕术》中说,井台上适宜种植茱萸,叶子落在井水中,人饮用了这种水不得病。在屋里挂上茱萸子,可以辟鬼怪。《五行志》说:房屋的东面和西面种白杨、茱萸,能增年益寿,避害除邪。

气味

味辛,性温,有小毒。

[思邈说] 闭口的吴茱萸有毒。吴茱萸吃多了会伤神令人起伏气(人体外感方淫伏于体内不即刻发病,过后才发病),咽喉不通。

主治

温中下气,能止痛除湿气,还能治由于血滞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驱逐邪风,可治皮肤和皮下肌肉的病。因受寒热引起的咳嗽、呕吐也可治。吴茱萸还能利五脏、去痰止咳、排冷气、治消化不良、受冷气后心腹疼痛、因霍乱吐利而筋脉挛急、胃受凉、腹痛腹泻、妇女产后心痛。能治全身疼痛麻木、腰脚软弱,通气,治痔疮。能杀三虫(常见的肠寄生虫病。即是蛔虫病、姜片虫病、蛲虫病),治龋齿。解妇女产后余血,排肾气、脚气水肿,舒经活络,壮阳健脾,开胃消食。治反酸,也可治气闭不省人事。治流口水、头痛、阳毒(面目都红。发斑如锦纹。心下结闷烦躁咽痛。甚则狂言奔走,可能是猩红热)、腹痛、疝气。

发明

[时珍说] 茱萸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所以它治病,是取它能散寒温中、使湿气干燥、郁湿化解的功效。常子正患了痰饮(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以痰多、苔腻、脉滑等为主症),每当多吃或阴晴季节变化就会发病,一发病就要持续十日,头疼背寒,呕吐酸水,卧床不起,不能吃东西,求医服药也不见效。宣和初年,做了顺昌司禄,在太守蔡达道席上,得到了吴仙丹药方,服用后,就再也没有发作。药方是:用吴茱萸热水泡七次,加茯苓等分为末,炼成梧子大小的蜜丸。每次用热水送服五十丸。

附方

1. 中风(口角偏斜,不能语言)。吴茱萸一升、姜豉三升、清酒五升,合煎开数次,冷后每服半升。一天服三次,微汗即愈。

2. 全身发痒。用吴茱萸一升,加酒五升,煮成一升半,乘温擦洗,痒即停止。

3. 冬月感寒。用吴茱萸五钱煎汤服,以出汗为度。

4. 呕吐、胸满、头痛。用吴茱萸一升、枣二十枚、生姜一两、人参一两,加水五升煎成三升,每次服七合,一天两次。

5. 心腹冷痛。用吴茱萸五合,加酒三升煮开,分三次服。

6. 小肠疝气(偏坠疼痛,睾丸肿硬,阴部湿痒)。将吴茱萸(去梗)一斤,分作四份:四两泡酒,四两泡醋,四两汤浸,四两泡童便。经一夜后,都取出焙干,加泽泻二两,共研为末,以酒和粉调成如梧子大的丸子。每次空腹用盐汤或酒送服五十丸。

7. 妇女阴寒,久不受孕。用吴茱萸、川椒各一升,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如弹子大的丸子。裹绵后纳入阴道中,令子宫开,即可受孕。

8. 胃气虚冷(若寒冷之气乘之,则腹中常痛,两胁虚胀善鸣,时寒时热,唇口干,面目浮肿,饮食不下),口吐酸水。用吴茱萸在开水泡七次,取出焙干,加干姜(炮)等分为末。每次用热汤送服一钱。

9. 转筋入腹。用吴茱萸(炒)二两,加酒二碗,煎成一碗,分二次服。得泻即愈。

10. 老人多年脾泄。用吴茱萸三钱,泡过,取出,加水煎,放一点盐后服下。

11. 赤白痢(下痢黏冻脓血,赤白相杂)。用吴茱萸、黄连、白芍药各一两,同炒为末,加蒸饼做成如梧子大的丸子。每次用米汤送二三十丸。

12. 腹中积块。用吴茱萸一升捣烂,和酒同煮,取出来包在软布中,然后用来熨积块处,冷则炒热再熨。块如移动,熨也移动,直至积块消除。

13. 牙齿疼痛。用吴茱萸煎酒含漱。

14. 老人小孩出风疹。用吴茱萸煎酒涂搽。

15. 痈疽发背。用吴茱萸一长捣为末,加苦酒调涂布上贴患处。

16. 寒热怪病(发寒发热不止,几天后四肢坚硬如石,敲起来发铜器声,日渐瘦弱)。用吴茱萸、木香等分,煎汤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