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

豆豉

发布/crystal 数据源/转载 来源/本草纲目
谷部之豆豉
释名

[时珍说] 豉,通嗜,调和五味,因此得名。

集解

[时珍说] 所有的大豆都可以拿来做豆豉,用黑豆做成的可以入药。豆豉有淡豉和咸豉,治疗大多使用淡豉汁和咸鼓汁,至于是使用淡豉汁还是咸豉汁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定。豉心是指装盛在一起的豆豉的中心部分,而不是剥开豆豉皮取心。造淡豉的方法:用黑大豆二三斗,在六月份淘干净,用水浸泡一夜后沥干,再蒸熟摊在席上,等到微温时,用蒿叶盖在上面。每三天查看一次,等发酵的菌丝布满表面,但不能使菌丝太多。然后在簸箕中晒干并簸干净,用水拌和,干湿应该恰如其分,以拿起来有汁液流出指间为好。再将这些黑豆豉放在瓮中筑紧,在上面盖三寸厚的桑叶,用泥密封起来,在太阳下晒七天,取出后再暴晒一个时辰,再加水拌和,装入瓮中,这样反复七次。最后再在火上蒸透,摊散去火气,放入瓮中筑紧封藏就算做成了。造咸豆豉的方法:用大豆一斗,水泡三天,淘蒸摊腌,等到有了菌丝时取出来簸干净,再在水中淘洗沥干。每四斤大豆加盐一斤、姜丝半斤,再用适量的椒、橘、苏、茴、杏仁拌匀,放在瓮中,加水浸泡,水面比豆高一寸,再用树叶盖上封口,晒上一个月便可造成。造豉汁的方法:十月到正月这一段时间,用上好的豆豉三斗,清麻油熬至无烟,用一升熬好的清麻油与豆豉拌匀放在火上蒸熟,摊冷晒干,用清麻油拌匀再蒸透。这样反复三遍。用白盐一斗捣和,再用汤淋豆豉出汁液三四斗,放进干净的铁锅中,再放些椒、姜、葱、橘丝一起煎熬,煎好剩三分之二的汁液,将煎好的豉汁放入不透气的容器中储藏,味道香辣绝佳。麸、豉、瓜豉、酱豉等都可做豉汁,但只能做食品不能做药用。

淡豉

【气味】

味苦,性寒,无毒。

【主治】

治伤寒头痛发烧,瘴气恶毒,烦躁懑闷,虚劳气喘,两脚疼冷。治时疾热病发汗。熬末能止盗汗,除烦;生捣为丸服,治寒热风,胸中生疮;煮服治腹泻腹痛;研末涂阴茎生疮。另治疟疾、阴虚发热(阴虚,制约阳热的功能减退而至虚热内生的病理变化,可见到低热、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盗汗消瘦),解毒除胀和犬咬。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癍呕逆。

蒲州豉

【气味】

味咸,性寒,无毒。

【主治】

解烦热热毒,寒热虚劳,调中发汗,通关节,治伤寒鼻塞。陕州豉汁也能除烦热。

发明

[时珍说] 黑豆性平,做成豆豉则性温。因经蒸,所以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头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能止汗。

附方

1. 伤寒发汗(头痛、身热、脉洪)。将一小把葱白、一升豉,用棉裹住,加入三升水中,煮成一升,一次服下。如不出汗,再服一次,并加三两葛根。仍不出汗仍须再服,并加三两麻黄。

2. 伤寒不止,胸中闷恶。将一升豉、一合盐,加入四升水中,煮成一升半,分次服,取吐。

3. 血痢不止。将豉、大蒜等分,捣成如梧子大的丸子,每次用盐汤送服三十丸。

4. 疟疾发烧。煮豉汤饮服,大吐即愈。

5. 盗汗不止。将一升豉微炒香,放入三升清酒中泡三天,取汁服(冷热均可)。如果没有效,可多服几剂。

6. 痰喘(雨天便发,坐卧不安,饮食不进)。将一两淡豆豉蒸过后捣极烂,加一钱砒霜末、三钱枯白矾,做成如绿豆大的丸子。每次服七丸,病严重的服用九丸,小儿五丸,用冷茶或冷水送服。

7. 膝挛骨痛。将五升豉心,九蒸九晒,泡入酒中,每次空腹饮适量。

8. 喉痹不语。煮一升豉汁服下,盖被发汗。同时把桂末放在舌下含咽。

9. 口舌生疮,胸膈疼痛。含一夜焦豉末,即可痊愈。

10. 胎动。服豉汁。

11. 小儿丹毒(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将豉炒至烟尽后研来末,调油敷涂。

12. 背痈(发生于背部的感染性疾患)。将三升香豉,加少量水捣成泥,照肿处大小做成厚约三分的饼,铺疮上,留孔,用艾火烘灸。但使温温,勿令肉破,一天二次。

13. 蠼螋尿疮(初起如粟,渐大如豆,后成浆泡,恶汗流出,疼痛难忍,同时有轻度发热和全身不适等症状)。将豉捣烂敷患处。

14. 筋骨跌伤。将三升豉加入三升水中,煎成浓汁饮服。

15. 服药过量。饮豉汁。

16. 脚肿。饮豉汁,将渣敷在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