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

大蒜

发布/crystal 数据源/转载 来源/本草纲目
菜部之大蒜
释名

也称胡、荤菜。

[弘景说] 现在的人称胡为大蒜,称蒜为小蒜,因其气味相似。

[时珍说] 张骞出使西域,大蒜、胡荽才开始传入中原。而小蒜是中原本地所产,大蒜来自胡地,因而叫胡。

集解

[颂说] 现在到处都有园圃种植。每颗六七瓣,花中有实,也是葫瓣状的,但是极小,可以拿来种。

[时珍说] 大、小两种蒜,都在八月下种,春天吃蒜苗,夏初则吃蒜薹,五月份则吃其根,秋季收种。北方人每天都要吃蒜。

气味

味辛,性温,有毒。

主治

主归五脏,可散痈肿毒疮,除祛风邪,消除毒气。又可下气消积食,化腐肉。祛除风湿,破冷气,消腹部包块,通气温补,治疗毒疮,癣等病症。另有强健脾胃,治肾气,止霍乱吐泻引起的抽筋和腹痛,治疗疟疾引起的抽风和寒冷。敷伤风冷痛(指疼痛有冷感而喜暖),治毒疮、蛇虫之毒。如果是用熟醋浸泡多年的大蒜更好。将大蒜捣烂用温水服下,可治疗因中暑导致的昏迷不醒。捣碎贴于足心,可医治鼻孔流血不止。用大蒜和豆豉丸服下,可治大便突然猛烈出血,使小便畅通。将大蒜捣出汁水后喝下,可医治吐血和心绞痛。煮出汁水喝下,可治疗角弓反张之症。和鲫鱼一起做成丸子吃,可治胸闷胀满。和蛤粉一起做成丸子吃,可消水肿。同黄丹丸一起吃,可治痢疾和孕痢(因孕后摄生不慎,或内伤饮食生冷,或外受暑湿热毒之邪,以致传导失职,出现里急后重,腹痛,下痢赤白,甚至日夜无度等症)。同乳香丸一起吃,可治腹痛。捣成膏敷在肚脐上,就能通达下焦消水,利于大小便排泄。贴于足心,治急性腹泻,止鼻孔出血。放入肛门中,能使幽门通畅,治疗关格不通(由于脾肾阴阳衰惫,气化不利,湿浊毒邪犯胃而致的以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危重病证)。

发明

[时珍说] 大蒜气烈,能通五脏六腑,使眼耳鼻口七窍畅达,可祛除寒湿和辟邪恶,消痈肿,助消化。因此,王祯称大蒜是:久放味道也不会变,繁殖栽种不需要成本,能化臭腐为神奇,是调味佳品,可代替醋酱调料。旅途中带一些在身上,则可以预防各种流行疾病病菌,解轻微的饮食中毒。夏季吃后可解除暑气。北方人吃肉、面尤其不能缺少。这是《食经》上的上等品,日常用处很多。但是必须知道它的辛味能散气,热能助火,因而有可能损伤肺和眼睛,导致神态昏迷错乱,应引起重视。曾经有一位妇女,流血一天一夜不停,百治无效。我叫她用大蒜敷在足心上,血马上就停止了。叶石林在《避暑录》中说,有一个仆人在夏天骑马奔跑,忽然倒在地上将要断气。同行的王相叫人用林蒜和路上的热土各一把放在一起研碎,用一杯刚打来的井水调和取其汁水,扳开牙齿灌进他嘴里,不一会儿就苏醒过来了。相传徐州市的城门上,忽然出现了记载此方的版书,人们都认为是神仙为拯救世人而刻下来的。

附方

1. 背疮。将十个大蒜、半合淡豉、一钱乳香研细,先在疮上铺上湿纸,纸上铺一层厚约二分的药。艾灸百壮(施灸时,每烧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左右,痛灸至痒,痒灸至痛。

2. 大小便不通。将独蒜烧熟后去皮,裹上棉,乘热放在下部,自然会通。

3. 水肿。将大蒜、田螺、车前子等分后熬成膏,摊贴在脐中,几天后就会痊愈。

4. 突然泄痢。将大蒜捣贴两足心,也可贴脐中。

5. 痢疾不想进饮食。治方同上。

6. 肠毒便血。将煨过的独蒜捣烂后和黄连末做成丸子。每日用米汤送服。

7. 喘息气塞。消去二枚独蒜头两头,塞入鼻中。左患塞右,右患塞左。等到口中有脓血出,就会见效。

8. 喉痹(咽部红肿疼痛,或干燥、有异物感,或咽痒不适、吞咽不利)。将大蒜塞入耳鼻中。一天换两次。

9. 牙痛。将独蒜煨熟后切小,熨于痛处。

10. 产后中风,角弓反张(因背部肌肉抽搐而导致身体向后挺抑,状如弯弓的表现,是全身剧烈抽搐时的身体姿态),说不出话。将三十瓣大蒜,加入三升水中煮成一升,灌下后即会苏醒。

11. 鼻渊(指鼻流浊涕,如泉下渗,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常伴头痛、鼻塞、嗅觉减退,鼻窦区疼痛,久则虚眩不已)。将大蒜切片贴在足心处。

12. 妇发阴肿作痒。用蒜汤洗患处,见效后就不要再用了。

13. 蜈蝎螫伤。用抹涂独蒜即可痊愈。

14. 脚肚抽筋。用大蒜擦足心,令其发热。同时用冷水送食蒜瓣。

15. 食蟹中毒。喝干蒜煮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