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小网
数据源/转载
来源/本草纲目
也称小杨、杨柳。
[颂说] 现在到处都有,俗称杨柳,其种类不止一种。蒲柳就是水杨,树枝刚劲有韧性,可以做箭杆,多长在河北。杞柳生长在水边,叶粗而白,木质纹理微赤,可以做车轱辘。现在的人取其细小枝条,用火烤柔软,弯曲制成箱箧。
[时珍说] 将杨柳纵横倒顺而插都能生长。春初生柔荑,随后开黄蕊花,到春末叶长成后,花中便结细小的黑子。花蕊落下时产生的絮如白绒,随风而飞,沾到衣物上能生虫,飞入池沼中就化为浮萍。古代的人在春天常取榆林和柳枝。陶朱公说,种千株柳树,可供给足够的柴炭,其嫩芽可以做汤饮,代替茶叶。
【释名】
也称柳絮。
【气味】
味苦,性寒,无毒。
【主治】
止血,治风湿性关节火及四肢挛急活动不利、膝关节疼痛、黄疸和刀伤恶疮。
【发明】
[宗奭说] 柳花的黄蕊干时絮就会长出来,收起来拿来贴灸疮,效果很好。
【气味】
味苦,性寒,无毒。
【主治】
治流行热病,阴虚发热,下水气,解丹毒,治腹内血,止痛。煎水洗可治漆疮及恶疥疮。煎膏可续接筋骨,长肉止痛。另外,服用它,除疔疮。
【主治】
治痰热(由痰热互结,阻于气道,肺道失利,肺胃气逆,痰火伤及血络所致。症见痉咳剧烈,咳声高亢,痰稠黏难出,咳必作呕)、淋疾,黄疸、白浊。煮酒后用来漱口,可治牙齿痛,作浴汤可治痛风身肿发痒。
【柳华】
1. 吐血咯血。将柳絮焙过后研成粉末,用米汤送服一钱。
2. 刀伤血出。用柳絮包敷即可。
3. 脸上脓疮。柳絮、腻粉等分,调灯油涂搽。
4. 走马牙疳。将柳花烧存性,加麝香少许涂搽。
5. 风疬(因风邪引发的瘰疬)。将杨花四两捣成饼,贴壁上,干后取下,泡淘米水中一时,取出焙干,研成粉末,取二两,加白花蛇、乌蛇各一条(去头尾,酒浸,用肉),全蝎、蜈蚣、蟾蜍、雄黄各一钱,苦参、天麻各一两,共研成粉末,水煎麻黄取汁,与各药同熬,做成梧子大的丸子,裹上朱砂。每次用温酒送服五十丸,一天三次,以愈为度。
【柳叶】
1. 小便浑浊不清,色白如泔浆。用清明柳叶煎汤代茶,以愈为度。
2. 小儿丹毒(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用柳叶一斤,加水一斗,煮取汁三升,洗患处。一天宜洗七八次。
3. 眉毛脱落。将垂柳阴干,研成粉末,放在铁器中加姜汁调匀,每夜涂抹眉部。
4. 无名恶疮。将柳叶或皮用水煮汁。加盐少许洗患处。
5. 漆疮。用柳叶煎水洗。
【枝、根白皮】
1. 黄疸初起。用柳枝煮浓汁半升,一次服下。
2. 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病似反胃噎膈。取新柳枝一大把,熬汤,煮小米做饭。加酒、面做饭滚成珠子,晒干,装袋中悬挂通风处。用时,烧滚水随意下米,待米浮起查看无硬心则为米熟。一次吃完。稍久,面和米就会分散了,这样制成的米,名“络索米”。
3. 走注气痛(身上忽有一处如被人打痛,痛处游走不定,有时觉痛和极冷)。用白酒煮杨柳白皮趁热熨痛处。
4. 风毒(突发皮肤瘙痒,起丘疹或脉浮,赤烂蜕皮,灼热瘙痒,舌红,苔黄,常伴发热畏寒,头痛乏力,心烦口渴,纳呆呕恶)肿痛。治方同上。
5. 项下长包块,不与皮肤粘连,触之光滑或有结节。用柳根三十斤,加水一斛。煮取一升,泡糯米三斗,如常法酿酒,每日饮服适量。
6. 齿龈肿痛。用垂柳枝、槐白皮、桑白皮、白杨皮等分,煎水,热含冷吐。
7. 风虫牙痛。用杨柳白皮一小块含嚼,取汁渍齿根,几次即愈。
8. 耳痛有脓。把柳根切细,捣至极烂,封贴痛处,药干即换。
9. 漏疮肿痛。用柳根伸出的红须每日煎水洗。
10. 反花恶疮(肉翻出如饭粒,根深脓溃)。用柳枝叶三斤,加水五升煎汁二升,再熬成糖稀状。每天涂搽三次。
11. 背起丹毒。用柳木灰加水调涂。
12. 烧伤烫伤。用柳皮烧灰涂搽。亦可用根白皮煎猪油涂搽。
13. 痔疮如瓜,肿痛如火燎。用柳枝煎浓汤洗后,艾灸三五壮,大泻脓血即愈。